临沂市社科联
郯子“鹿乳奉亲”
编者按
临沂,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为全面展示临沂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社科联、临沂市网信办、沂蒙文化学会共同组织开展了“临沂文化符号”评选活动。活动历经网络与报纸投票、专家评选等环节,最终确定了“100项最能代表临沂的文化符号”,并编辑成《临沂文化符号》一书。
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临沂的文化精华,还通过“相关链接”与交通提示等细节,增强了知识性与实用性。 从地理、历史到红色文化,从非遗、遗存到特产,书中内容丰富,是了解临沂文化的绝佳读物。
今日起,我们将以专栏形式,陆续在公众号上分享《临沂文化符号》的精彩内容,带您深入了解这些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若您对书中内容有任何建议或补充,欢迎留言交流,让我们共同见证临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剩余71%在中国的传统道德理念中,如果要找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那肯定非“孝”莫属。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如果要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那肯定也非“孝”莫属。
临沂是孝悌之乡,这里的人们引以为傲的是古代“二十四孝”中临沂人占了“七孝”,小孩子都是听着“七孝”故事长大的。据说连解放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临沂汉奸土匪刘黑七都是个大孝子。在民间,老百姓甚至有“父母无错天无错”的说法,把对父母之孝放在了和“尊敬上天”相同的位置。
临沂的“七孝”典故分别是:郯子“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郯国人。他父母曾患上奇怪眼疾,以致双目失明。郯子到处求医问药,最终得知喝鹿的奶能够医治。为获取鹿奶,郯子披着鹿皮进入山林,混入鹿群中为父母挤取鹿奶。为此郯子差点被猎人错当成鹿射杀。这就是郯子“鹿乳奉亲”的典故。现在见到的最早记载的是元代郭居敬编写的《二十四孝》。
老莱子“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据说,老莱子为躲避战乱自耕于蒙山南麓,著书立说,传授门徒。老莱子十分孝顺自己的父母,自己70岁了都不说老。老莱子常穿着色彩绚丽的衣服,手里拿着货郎鼓,像小孩子一样玩耍,来让自己年迈的父母开心。一次,老莱子在给父母送水时,不小心摔倒在地上,为不让父母担心,他就躺在那里学小孩子哭泣的样子,引得父母开怀大笑。这一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的《列女传》。我们今天所说的老莱子“戏彩娱亲”的典故,是从《二十四孝》中演绎而来。
闵损“芦衣顺母”。闵损,春秋时期鲁国人(今临沂市平邑人),孔子的弟子,与颜渊、冉伯牛、仲弓等齐名。闵损“芦衣顺母”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唐代欧阳询撰写的《艺文类聚》一书。清代《前后孝行录》中也有记载: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绵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翱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改悔。
仲由“百里负米”。仲由,春秋末期鲁国卞人(今临沂市平邑人),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从小家中贫困,他经常到很远的地方给父母背米。父母去世之后,仲由到楚国做官,拥有百余辆马车,衣食豪华。但他经常感叹自己再也不能到百里之外给父母背米了。这一典故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建本》,《二十四孝》中对此典故也进行了系统的记载,清代的《前后孝行录》中有诗曰:“负米供甘上,宁望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仲由“百里负米”
闵损“芦衣顺母”
老莱子“戏彩娱亲”
发布于:山东省汇盈配资-免费配资系统-10倍杠杆炒股-股指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