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某个深夜,重机枪手卿伯金正在为队伍放哨,突然,远处稻田传来哗哗的水声。起初他并未在意,但仔细一瞧,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震:“天啊,稻田里全是匍匐的日本兵!”他迅速意识到,敌人已悄无声息地接近。时间紧迫,卿伯金赶紧报告了这个消息,随即指挥部队展开行动——4个加强排从侧翼悄然迂回,卿伯金也迅速将重机枪瞄准敌人阵地,子弹迅速上膛,准备迎战。
卿伯金出生在湖南一个偏远的山村,1910年,他的家境虽然清贫,但一家人和和睦睦,邻里关系也十分融洽。尽管日子过得简单,然而这个时代的中国,平静安宁似乎只是短暂的奢望。23岁时,看到祖国陷入战火的卿伯金毅然决定投身军旅,他脱去日常的衣物,换上了军装,加入了抵抗日本侵略的队伍。
由于身材魁梧,卿伯金很快被选为机枪兵,并配备了一挺南京兵工厂生产的马克沁24式重机枪。这把机枪对他来说,不仅是战斗的利器,也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物品之一。卿伯金对机枪的爱护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隔三差五擦拭,甚至连晚上睡觉时也会将机枪抱在怀里。做梦时,他也总会梦到自己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用这把机枪打倒一个又一个敌人。
展开剩余74%卿伯金的武艺可不止体现在爱枪上。曾有一次,他在机枪连比武中,用时仅15分钟就组装好了那挺具有177个零部件的马克沁重机枪,所有队友都对他的技艺刮目相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卿伯金所在的28军团被派往浙江金华一带作战。在经历了一些小规模的战役后,他们接到命令继续前往上海,参加保卫宝山的战斗。在这次战役中,卿伯金凭借卓越的机枪技艺,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和敌人的忌惮。
有一次,部队正在原地休息,突然,九架日军飞机从天而降。空袭警报响起,卿伯金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迅速架好重机枪,瞄准天空中的敌机。“卿伯金,尽一切可能将它们打下来!”指挥官的命令简短有力,卿伯金立刻回应:“是,保证完成任务!”
敌机绕着天空飞行,不时做出俯冲动作,卿伯金观察片刻,发现它们在低空飞行时稍显迟缓。于是,他迅速瞄准并开火,“哒!哒!哒!”几颗子弹打中敌机,但飞机并未受到致命打击。卿伯金心生一计,若能够打中敌机的油箱呢?他再度转动机枪,迎着敌机的油箱精准射击。只听见一声巨响,一架日军飞机瞬间变成了一个火球,随即坠落。其余八架日军飞机见状,纷纷撤退。
然而,战斗并未结束。随着日军陆军的到来,卿伯金和战友们迅速从空中战斗转为地面射击,成功打退了这批敌人。尽管如此,国军最终未能守住宝山,几周后,敌人占领了这个战略要地。卿伯金和他的部队被迫撤离,但日军如影随形,紧追不放。
经过几日艰难的行军,部队终于停下来休息。夜幕降临,四周漆黑一片,连月光都无法穿透浓密的云层,战士们纷纷进入梦乡。然而,卿伯金与一名新兵依然站在岗哨上警戒。白天时,他已发现驻扎地点旁的稻田水位较深,水面几乎齐腰。凌晨12点,卿伯金突然听到稻田中传来有节奏的水流声,显然是有人悄悄在水中行走。
他和新兵小心翼翼地接近,心头猛然一沉——眼前的稻田里,竟然密密麻麻地趴着日本兵!“偷袭!伏击!”卿伯金心中一紧,立即意识到敌人已近在咫尺。他毫不犹豫地向营长报告,得到指示后,迅速指挥4个加强排用刺刀从背后包围敌人,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
敌人未曾察觉国军的接近,他们穿着沉重的皮靴,踏进了泥泞的稻田,完全无法自拔。国军趁机出击,将约190名日军消灭。此次伏击的成功,不仅展现了卿伯金精准的战术思维,也让国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优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卿伯金的部队依然未能扭转战局,最终在日军的压倒性力量下,撤退至更远的地方。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卿伯金没有继续跟随国军,而是选择加入当地的保安团,继续为社会治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8年,卿伯金复员返回家乡,并与爱妻结婚,过上了平凡的农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卿伯金既务农,又为周围人讲述着那段苦难岁月中的英雄故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08年2月,抗战老兵卿伯金去世,享年98岁,留下了满满的英雄记忆和一生的传奇。
发布于:天津市汇盈配资-免费配资系统-10倍杠杆炒股-股指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