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帮你对这篇文章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使文字更丰富生动,字数控制在原文范围内。
---
作者:忘情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昨天我们讲了“粮草”,今天继续聚焦“兵马”的故事。
先说一个真实战例——
1979年2月中旬,我军41军123师侦察大队的33名指战员,经过精心伪装,装扮成越南军队,气定神闲地深入敌后展开侦察任务。行进途中,带队干部、副连长刘显祖忽然发现队伍后方竟悄悄跟着三名持枪越军。为了避免暴露身份,刘显祖迅速与二排长邹宁军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当队伍走到一片开阔地时,两人瞬间转身,果断拔出那款当年极为罕见的长枪,精准开火,一举击毙三名敌兵。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枪声居然没有惊动周围来往的越军和村民。刘显祖等人快速处理敌尸后,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继续镇定自若地执行化装侦察任务。
展开剩余89%值得强调的是,这段传奇经历绝非虚构,也非电视剧桥段,而是被正式载入我军战例资料中的真实事件!
然而,这还不是最精彩的。五年半后,在两山轮战期间,发生了一场更令人震惊的奇袭。
1984年9月11日深夜,我160师侦察连奉命组成侦察分队,摸黑潜入844高地越军阵地前沿的哨棚,进行隐蔽侦察。凌晨5时,连长孙建国利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掩护,手持同样罕见的长枪,迅雷不及掩耳地突袭哨棚,精准地击毙了三名越军。其他侦察兵也击毙一敌、俘获一人,整场战斗不到一分钟。
就在侦察兵收拾缴获的文件和武器准备撤退时,孙建国突然发现蚊帐里竟还有一名越军正沉睡,竟未被近距离的枪声惊醒!孙建国当机立断拔出匕首,一刀解决了这个“瞌睡虫”。
事后,越军主力仍未察觉异样,直到换哨时才发现问题,立即派出两排兵力追击,反被我军事先埋设的地雷伏击。我军侦察兵巧妙变换撤退路线,最终全员安全返回出发地,毫无伤亡。
电子侦察组监听到越军报告时惊呼:“遭遇中国高级侦察兵无声袭击!”我军领导高度评价此次奇袭,称之为“自抗美援朝以来最成功的侦察兵奇袭战”。
要想事半功倍,必须先装备精良。上述两次战例中的神兵利器,便是我国自主研制的64式微声冲锋枪。
自人民军队建军以来,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侦察兵虽被视为“军中骄子”,但执行捕俘任务时大多依靠绳索和匕首,甚至徒手搏斗,因为枪声暴露方位极易导致任务失败。
之前我军缴获的“万国牌”枪械中,所谓“无声手枪”极为稀少,且多适用于情报人员。苏联在50年代向中国转让的装备里,也没有适合侦察兵使用的微声枪械。
因此,在自主研发的战略指导下,军械部门联合军工单位着手研制符合侦察兵需求的国产微声自动枪械,满足未来战场的隐秘渗透与捕俘任务。
这种枪械的特殊需求决定了它装备数量有限,使用频率低,对射程和威力要求不高,但对枪械可靠性、微声、微光、微烟这“三微”性能要求极致。特别是枪声必须尽可能地被压制,确保瞬间压制敌人。
微声枪的设计难点主要集中在消除三种噪音源:弹丸出膛后伴随的高温高压发射药燃气爆鸣、超音速弹丸飞行产生的音爆以及枪机动作的机械撞击声。
其中,爆鸣噪音最为强烈,音爆次之,机械撞击声虽不可避免但较小。微声设计关键在于抑制爆鸣与音爆。
60年代初,我军开始换装56系列枪械,采用的56式7.62毫米步枪弹虽然威力中等,但初速远超音速,工业水平限制了基于此弹研发微声枪械的可能性。
军工部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用手枪弹设计一款微声冲锋枪,并为此专门研发了64式微声手枪弹。
64式7.62×25毫米微声手枪弹是在51式手枪弹基础上改进而来。为满足“三微”标准,它首次采用速燃双基发射药,燃烧迅速且压力峰值靠近膛底,枪口压力降低,显著减少枪口火焰。同时药量减至0.23克,使初速降至音速以下,极大削弱弹丸音爆。
弹丸设计改为尖头锥底钢芯,弹体加工有滚沟,兼顾穿甲力与射击密集度,能有效穿透60年代轻型防护目标。
基于此弹,军工部门成功设计出64式微声冲锋枪。
为了抑制发射药燃气引起的爆鸣噪声,枪口装有固定式消音器,枪管前部开有9排共36个泄压孔,形成四条螺旋孔线,气体提前泄压膨胀,降低压力。
消音器内部由13个橡胶消音碗组成多腔膨胀结构,消音碗依次排列,由联杆串联,枪口气体通过孔洞形成回旋涡流,压力温度降低后才排出枪口。
试验数据显示,64式微声冲锋枪枪口噪声仅84分贝,仅略高于普通交谈声,音质低沉,难以被第一时间识别为枪声。150米外几乎听不到枪声。
此外,白天射击时50米外无硝烟,夜间单发射时亦无枪口焰,性能远超同类武器。
64式微声冲锋枪设计先进,60年代中期属世界一流水准。
但受限于当时工业水平,消音碗橡胶材料易被高温气体腐蚀,寿命有限,结构复杂易积残渣,需频繁拆卸清洗或更换,维护难度较大。
有人质疑战场条件下难以保障,但64式为侦察兵专用,使用频率低且兵员素质高,保养工作完成度远胜普通步兵。
还有人担心拆卸消音器时会影响准星照门安装精度,降低射击准确度,且连发时震动大不易控制。但冲锋枪本非精确射击武器,设计更多注重近战火力压制。64式多用于单发点射,射击精度满足任务需求即可,无需达到狙击枪水平。
准星和照门固定安装在消音筒前后端,拆卸消音器不影响瞄准具,最大程度减少误差。
64式微声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原理,结构简洁。枪托可折叠,展开时全长850毫米,折叠后缩至630毫米。
空枪重3.4公斤,发射64式微声手枪弹初速290-305米/秒,理论射速达1000-1300发/分钟,有效射程200米。也可发射51式手枪弹,但消音效果下降明显。
有人认为64式射速过高,连发难控,但结合侦察兵训练和任务,短点射2-3发完全可控,且高射速有助于迅速压制敌人,特别在遭遇突发情况时尤为重要。
设计方面,64式微声冲锋枪有两大匠心之处。
一是国内首创同时配备20发和30发两种弧形弹匣,适应不同战术需要。且弹匣后部设计余弹观察孔,方便射手实时掌握弹药剩余情况,尤为珍贵,因为那时透明塑料弹匣技术尚未普及。
二是除传统扳机保险外,机匣右侧还设有防尘盖,兼作行军保险。关闭时防尘盖顶住枪机,阻止枪机后坐,实现双重保险,保障携行安全。
拆解步骤设计合理,结构一物多用。先卸弹匣、打开防尘盖锁定枪机,转动复进簧导杆后拆卸机匣盖,取出复进簧组件,拆卸枪机和消音器组件,最后卸下消音碗。清理后反向组装即可。整个过程便捷且分工明确。
64式微声冲锋枪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卓越,是侦察兵特种作战不可替代的利器。
进入80年代,侦察兵携带装备更丰富,常配备56-1型冲锋枪(实为突击步枪)、64式微声冲锋枪、手枪和匕首,形成远、中、近三距离火力打击体系,尽管弹药种类增多,负重增加,但多数老兵认为完全值得。
在化装成边民执行任务时,部分侦察兵将拆卸消音器、折叠枪托的64式微声冲锋枪藏入当地常见的背篓,长度甚至比同样折叠枪托的79式轻型冲锋枪更短,且64式故障率低、弹匣容量大,火力持续性优于79式。
尽管64式微声冲锋枪堪称经典装备,但毕竟诞生于60年代,随着时代和技术进步,终将被性能更佳的后继型号取代,成为老侦察兵们珍藏的宝贵记忆。
---
(作者:忘情,“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编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野战部队军官,专注战史战术研究。著作《这才是战争》获凤凰卫视推荐,公众号“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
如果需要,我可以继续帮你调整风格或者重点突出,随时告诉我!
发布于:天津市汇盈配资-免费配资系统-10倍杠杆炒股-股指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