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辫状水系”是一个重要的河流地貌概念,常出现在自然地理、水文地貌或区域地理相关的题目中。理解其形成原因、特征、分布及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一、定义与视觉特征
1.定义:辫状水系是指河道被众多沙洲(心滩)分割成若干股汊流,且汊流时分时合、频繁摆动的河型。汊流之间相互交织,形似“辫子”,故得名。
2.视觉特征
展开剩余87%(1)河道宽浅,无明显固定单一的主河道。
(2)河床中有大量裸露的沙洲、边滩(心滩)。
(3)汊流众多,交织如网,形态不稳定。
(4)整体河道形态呈宽阔的条带状。
二、形成的核心条件(关键考点)
1. 流量季节变化大(最重要)
(1)洪水期:流量剧增,流速快,搬运能力强,能携带大量泥沙(尤其是粗沙砾石)向下游输送。
(2)枯水期:流量骤减,流速急剧下降,搬运能力骤减,导致大量泥沙(尤其是粗颗粒)在河床中迅速堆积,形成众多沙洲(心滩),将水流分割成多股汊道。
2. 泥沙供应丰富
(1)河流流经区域地质构造活跃(如断层、地震)、岩性松软易侵蚀(如黄土、砂岩、冰川堆积物)、或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
(2)大量泥沙(尤其是粗沙、砾石)被带入河道,为沙洲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3. 河床坡度较陡
较大的坡降(如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山前冲积扇)使得水流速度快,冲刷和搬运能力强,同时也有利于泥沙在流速下降时的快速堆积。
4. 河岸物质抗冲性弱
河岸由松散、未固结的沉积物(如沙、砾石、粉砂)组成,容易被水流侧向侵蚀和冲刷,导致河道不稳定,容易发生横向摆动和分汊。
三、典型分布区域(常考实例)
1. 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1)最典型代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河流(如雅鲁藏布江上游、怒江上游、澜沧江上游)。夏季冰川融水带来洪水,携带大量冰碛物和风化碎屑;冬季流量极小,泥沙大量堆积形成辫状河。
(2)其他: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山前地带河流。
2. 季风气候区河流的上游或山前冲积扇
(1)代表:黄河上游(如宁夏平原段、河套平原段)。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巨量泥沙,流量季节变化极大(夏季暴雨洪水,冬季枯水),河床宽浅,形成典型辫状河道(历史上中游部分河段也曾是)。
(2)其他:如长江某些支流的上游(如雅砻江部分河段)。
3. 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河流
暴雨形成短暂的洪流,携带大量泥沙;洪水退去后,泥沙在宽阔的河床上堆积形成沙洲。
4. 冰缘地区
冻融作用产生大量碎屑物质,被季节性融雪洪水搬运堆积。
四、辫状水系的影响
1. 不利影响
(1)河道极不稳定:主流摆动频繁,汊道变迁无常,航运价值极低(水深浅且变化大,航道不固定)。
(2)洪涝灾害风险:洪水期水流分散,但易漫溢出宽浅的河道,淹没两岸;河道摆动也可能直接冲毁沿岸设施。
(3)水资源利用困难:修建水利工程(如引水渠、水闸)难度大,易被泥沙淤塞或河道改道破坏。
(4)土地盐渍化(部分区域):在干旱区,洪水漫溢后蒸发强烈,可能导致两岸土地盐碱化。
2. 有利影响
(1)塑造独特地貌景观:形成广阔的河漫滩、湿地,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如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2)提供砂石资源:河床中丰富的沙砾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来源。
五、高考中常见的考查角度
2. 成因分析:分析某地(如青藏高原某河流、黄河上游)辫状水系形成的自然条件(重点结合流量变化、泥沙、坡度、河岸物质)。
3. 区域对比:比较辫状水系与曲流(蜿蜒型)水系在形成条件、河道特征、分布区域上的差异。
4. 影响评价:分析辫状水系对当地人类活动(如航运、农业、工程建设、聚落选址)带来的主要挑战。
5. 过程分析:结合示意图,说明洪水期和枯水期辫状河道中心滩的形成、变化过程。
六、总结与记忆要点
1.核心形象:多汊流 + 多沙洲 = 像辫子。
2.形成关键:流量变率大 + 泥沙多(尤其粗) + 坡度陡 + 岸松。
3.典型例子:青藏高原河流、黄河上游。
4.主要问题:河道不稳、航运困难、易淤易涝。
理解辫状水系的关键在于抓住“水流动力强但变化剧烈”与“泥沙供应充足且颗粒较粗”这对矛盾在较陡坡降、松散河岸条件下的相互作用结果。在高考复习中,结合典型区域的实例(尤其是青藏高原和黄河)来记忆其特征和成因最为有效。
发布于:广东省汇盈配资-免费配资系统-10倍杠杆炒股-股指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