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吕调阳
图片
【岁时既成,而春夏得阳气,秋冬得阴气。又恐其有差错,于是用律管以候之。】
一年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为了严格界定节气,所以要用律管来观测(候)节气。根据传说,乐律的十二律对应十二月,而且是用律管来检测的,《管子》《吕氏春秋》《礼记》《史记》《汉书》等书都介绍过用律管来观测十二律的方法。
【《汉书·律历志》云「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卑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律而候之。气至者灰去。」若此,则节令不爽,而阴阳之气和矣。是律吕者,所以调和阴阳。言阳而不言阴者,省文以就韵也。】
《汉书·律历志》认为,用律管观测节气,需要建一间密室,封得严严实实。室内放置木桌,共十二张,对应十二律,里面低外面高,根据方位,把律管放在上面,用芦苇的薄膜烧成的灰塞住律管的孔,按照十二律来观测,节气到了,地气就会将灰吹去。所以律吕就是调和阴阳的,只说阳不(六律为阳)说阴(六吕为阴),是为了省略并能够押韵。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观测节气,那不会有误差,说明阴阳两气是和谐统一的。
《汉书·律历志》的方法看起来很方便,但实际上无法操作。因为桌子内低外高,角度多少不知道;律管根据方位摆放,什么方位不知道……所以这个「实验」根本无法复原。不过《吕氏春秋》提供的方法,有具体的数据,看起来更真实一些。
【律吕始于黄帝。命其臣伶伦,取嶰谷之竹,截以为筒,阴阳各六。六阳管为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是也。六阴管为吕,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昌、应钟是也。黄钟长九寸,应十一月。大吕长八寸三分有奇,应十二月。太簇长八寸,应正月。夹钟长七寸四分有奇,应二月。姑洗长七寸一分,应三月。仲吕长六寸五分有奇,应四月。蕤宾长六寸二分有奇,应五月。林钟长六寸,应六月。夷则长五寸五分有奇,应七月。南吕长五寸三分,应八月。无射长寸八分有奇,应九月。应钟长四寸六分有奇,应十月。】
这段文字与《吕氏春秋·音律》所载相似,传说黄帝让乐官伶伦在昆仑山嶰谷取来竹子,截成竹筒,六阴六阳。六阳为律,分别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阴为吕,分别是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昌、应钟。黄钟管长九寸,对应夏历十一月(周历的一之月,这个细节证明这套理论实际上产生于周朝,相关知识参照上文有关「正朔」的解释);大吕管长八寸三分多,对应夏历十二月(周历的二之月);太簇管长八寸,对应夏历正月;夹钟管长七寸四分多,对应夏历二月;姑洗管长七寸一分,对应夏历三月;仲吕管长六寸五分多,对应夏历四月;蕤宾管长六寸二分多,对应夏历五月;林钟管长六寸,对应夏历六月;夷则管长五寸五分多,对应夏历七月;南吕管长五寸三分,对应夏历八月;无射管长寸八分多,对应夏历九月;应钟长四寸六分多,对应夏历十月。
《吕氏春秋·音律》还列出了十二律对应的气候,以及相应的农时——
黄钟之月(仲冬),动土建筑的事不要进行,千万不可揭开盖藏之物,以使天地封闭,否则,阳气将要泄露出去。
大吕之月(季冬),一年之数将近终结,新的一年即将重新开始,要让农民专心农耕,不可有其它劳役。
太蔟之月(孟春),阳气开始生发,草木萌动,命令农民破土耕种,不要错过农时。
夹钟之月(仲春),要宽容和顺,施仁德,除刑罚,不可兴师动众,伤害众生。
姑洗之月(季春),要使道路通畅,疏浚沟渠,申明此令,美善之气就会迅速到来。
仲吕之月(孟夏),不要征集广大民众,要巡视农事,劝勉农民,草术正在生长,不可使人民对农事三心二意。
蕤宾之月(仲夏),阳气在上,要畜养丁壮,朝政如果不安,草木就会早枯。
林钟之月(季夏),草木丰盛,阴气将要开始刑杀万物,不可举行大事,以便将养阳气。
夷则之月(孟秋),要修明法度,整协刑罚,简选武士,磨砺兵器,声讨、诛杀不义之人,以安抚远方。
南吕之月(仲秋),蛰虫钻进洞穴,要催促农民收割聚藏,不可懈怠,务求多收多藏。
无射之月(季秋),要迅速判决有罪的人,应当法办的不要赦免,不要滞留诉讼案件,处理要从速,要合乎旧典。
应钟之月(孟冬),阴阳不通,天地闭塞而进八冬季,要饬正丧事的规格,按贵贱等级加以区别,要慎重处理人民用以送终的一切事宜。
上文所说律管的长度是按照三分损益律计算的(算法如下图),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就提出了三分损益法,并计算出五声音阶的律度。到《吕氏春秋·音律篇》时,用此法已经算全了十二律的长度规范。此外,《史记·律书》也介绍了三分损益法。但在上生、下生的先后次序,与《管子》不同。按照《管子》和《吕氏春秋》的算法,黄锺(宫)管最长,符合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所以以此为准。
图片
“三分损益”虽然推演出“十二律”,但计算到最后一律时却不能循环复生,那它是一种不平均的“十二律”,一直到了到了明代,王子朱载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朱载堉在总结前人乐律理论基础上,通过精密计算和科学实验,成功地发现十二律的等比数列规律,称其为“新法密率”。新法密律(或称十二平均律)音程相等,完全可以满足音乐演奏中旋宫转调的要求。这也正是现代国际音乐中通用的十二平均律。此外他根据十二平均率的理论反复研制、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发音准确的乐器——“弦准”,这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在朱载堉发表十二平均律理论之后52年,Pere Marin Mersenne在(1636年)其所著《谐声通论》中发表相似的理论。德国作曲家巴赫于1722年发表的《谐和音律曲集》(另或译为《十二平均律曲集》英文:《The 48》),并将十二平均律运用于钢琴等乐器,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开始通行天下。
近代,刘半农详细介绍了朱载堉在世界音乐史上的贡献,并且作了相应的研究。在刘半农研究的基础上,刘天华依照新法密律将传统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又将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乐器。赋予这两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以新的生命。
刘氏兄弟对十二平均律的研究和实践是与朱载堉遥相呼应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改造二胡和琵琶,既赋予乐器于新生,又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汇盈配资-免费配资系统-10倍杠杆炒股-股指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